近日,上海市印發《上海市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力爭達到5000億元,具備L2和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占新車生產比例超過70%,具備L4級及以上高度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在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同時上海市還明確,到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核心裝備要初步實現自主配套,大規模、多場景、高等級、多車型應用初具規模,智慧道路基礎設施實現重點區域覆蓋,并基本建成系統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管理體系。
政策潤物細無聲
上海蠻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蠻酷科技”)2019年在上海創立,是一家汽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公司主要以毫米波雷達技術為切入點為合作汽車廠家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蠻酷科技聯合創始人朱旻告訴記者,公司核心團隊成員絕大部分來自國際頂尖自動駕駛公司,當時之所以選擇從毫米波雷達做起首先是看到商業化應用已經落地并且未來市場前景廣闊,其次是希望在國產車規級毫米波雷達研發方面做出成績,同外資廠商一較高下并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談到上海對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的支持,朱旻感觸頗深。他說,公司初創之時,尋找注冊地的責任落在了他的肩上,當時之所以將企業落戶在長寧區出自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希望尋找一家能免費幫企業注冊的科創企業服務園區。而當一切手續快速辦妥之后才知道,原來蠻酷科技注冊地享受到了上海市多項優惠政策,長寧區定位為電商、文娛產業和人工智能產業,正好符合發企業展方向。朱旻坦言:“原來覺得‘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就是個口號,蠻酷科技的創業經歷才讓我切身感受到國家和地方對科技型創業公司扶持確實比較到位?,F在從公司所在地的街道到園區都有專員向企業宣貫國家各項政策,幫助企業獲得各種支持。據了解,各級政府對初創公司、大學畢業生、殘疾人、軍隊轉業人員創業都有相應補貼,公司達到一定規模也有對應的支持政策,雖然對高科技企業來說補貼金額并不高,但是無疑增強了企業發展的動力和信心。”
2021年蠻酷科技完成了Pre-A輪融資,他們利用投資中的部分資金建成了自己的生產線。蠻酷科技創始團隊認為,未來要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力,就必須要建立車規級生產線,而當時在融資階段的一些投資人對此并不理解。在創業最艱難的時候,上海市政府出手相助,才幫助投資達成,項目順利落地。這兩年我國智能汽車發展超出所有人想象,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公司迎來絕佳的發展機遇期。
完成目標不成問題
也許蠻酷科技的創業歷程正是上海長期堅持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一個縮影。
汽車行業分析師、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與工商管理MBA導師張翔在上海已經工作了18年,對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如數家珍,他認為《實施方案》的發布水到渠成,上海要完成方案中確定的目標難度并不大。首先,上海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城的優勢在于“起步早”。國家工信部在2015年6月就批準上海國際汽車城為國內第一個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其次,上海政府資金實力比較雄厚,能夠為相關企業提供有效的支持。由于智能駕駛汽車相關產業前期投入很大,而且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如果是當地政府財資金不充沛,很難支持企業開展相關研發生產。
張翔說:“長期以來上海市筑巢引鳳的政策為‘十四五’期間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比如上海駐扎著全國頭部的通訊企業、雷達和傳感器研發制造企業以及軟件供應商、集成電路制造商,很多智能網聯產業關鍵零部件,核心零部件企業在上海都有布局,如華為、中興、禾賽、微軟、東軟、中芯國際等企業都在上海有布局。”
從具體指標看,《實施方案》提到,至2025年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實現5000億元,而且具備L2和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占新車生產比例超過70%。“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其實仔細分解一下,就能看出這一目標很容易實現的,”張翔說。他表示,上海市擁有眾多車企,如特斯拉、上汽榮威,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這些企業如今大部分產品其實都是智能網聯汽車,具備車聯網及輔助駕駛功能。以特斯拉為例,2022年上半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共生產近30萬輛汽車,而在設備升級后,預計年產能將達到75萬輛。如果按照平均售價30萬元的價格計算,特斯拉在上海一年的產值就將超過2000億元了。除整車生產企業外,上海市還有很多高端核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因此到2025年實現5000億元的產業規模是可行的。同時,從自動駕駛輔助功能新車占比達到70%的目標看,目前國內帶有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新車占比已經超過20%,上海市占比更高于全國水平,考慮到技術快速迭代,每年這一比例還會增長,所以目標的制定也是有據可依的。
小馬智行政府事務副總裁王彊接受《中國汽車報》采訪時也表示,得益于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的若干鼓勵政策,中國是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集聚的主要國家,不少公司都是國際頭部企業。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于2020年初印發《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L3)的智能汽車達到規?;a,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L4)在特定環境下的市場化應用。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不少政策措施,正在積極推動落實這個目標。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橋頭堡的上海,一直在中央統一部署下,積極推動本地智能網聯技術的創新發展,正在構建從地方條例到政府規章到規范性文件的法規政策體系。相信在國家戰略引領下,在上海自身不斷構建的政策法規體系下,上海完全有可能完成2025年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城的既定目標。
企業有想法 政府給支持
王彊說,上海是全國率先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和應用場景的城市,包括道路測試、示范應用等,良好的測試環境吸引了很多自動駕駛企業落地。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落地的需求,上海政府正在會同企業一起建立自動駕駛管理體系,研究技術和應用相結合、能落地、可廣泛復制推廣的場景。
首先,上海政府在自動駕駛管理體系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去年,上海經信委、公安局、交通委發布了自動駕駛規范的3.0版本,市政府發布了全國首個地方規章,浦東借助自身立法優勢開始起草自動駕駛地方條例,探索制度創新,為全國自動駕駛立法和管理摸索經驗。
其次,上海一直在研究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如近期正在制訂的示范運營細則鼓勵自動駕駛技術企業與運輸企業協同,不僅在技術上,也在未來運輸管理上探索自動駕駛商業運用的新模式。上海政府堅持公開透明制訂規則,小馬智行很榮幸參與并見證了這些管理制度起草的全過程。企業有想法,政府給支持,一起商量和制訂法規政策,形成政企之間良性互動。
其三,上海不斷開放測試區域,營造了良好的測試場景。目前,上海有嘉定、臨港、金橋、奉賢四個各具特色的測試區域,也有專門為自動駕駛卡車提供測試的東海大橋,測試區域、測試場景、公里數都位居全國前列。
在王彊看來,為更高質量完成目標,首先,上海應更加重視“培育”工作。上海應借助汽車產業鏈齊備、高端軟硬件人才集聚、資金資本匯集等有利優勢,通過鼓勵本地企業、引進外地企業,通過借鑒、利用、消化、吸收等方式,加快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研發、設計、生產能力。
其次,做好“協同”。要利用好汽車生態圈優勢,加強汽車整車、零部件、軟硬件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促進合作拓展,加快形成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圈。
不過也應該看到,雖然上?;A雄厚,但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也同樣存在難度和挑戰。張翔指出,其中最大的挑戰就在于打造智能網聯生態短期內需要很大投入,而回報周期會很長。政府投入支持企業研發生產及設施升級改造,同樣需要看到投資回報。目前看大部分的公司還處于“燒錢”階段,很有可能拿不到下一輪的融資就面臨倒閉,因此政府在投入資源時需要兼顧開放和謹慎。